您现在的位置: 福建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文章正文
 
福建省2007年各科高考试题试卷点评
2007-6-9 11:23:08 来源:厦门网 【字体:小 大】

 

    (姚凡  摄)


    语文


    新增考点题型稳中有变


    ■点评人:戴祖武(福建省高考命题组成员、厦门一中语文备课组组长)


    总体来说,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与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吻合,题目比较平稳,没有什么难题、怪题,考生普遍反映,题型和考试内容比较熟悉。
    今年高考的语文考试新增了两大考点:文化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和《庄子》;文学名著,包括中外文学名著11部。今年语文试卷关于文化经典这个新考点考的是《孟子》,这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符合考试大纲命题要求的内容不多,而《庄子》又太难,《孟子》的内容不仅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也体现了儒家经典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文学名著这一考点,考了《红楼梦》、《家》、《欧也尼·葛朗台》、《巴黎圣母院》等四部中外名著,应该说,出题抓住了文学名著富有代表性的精髓,题型与考试大纲的示例相比也是稳中有变。诗歌鉴赏和作文,强调哲理性,考察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名句默写题考察考生的文学积累,考生只要平时用心学习、用心体会,是比较容易完成好的。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有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要想备战好下一年度的高考,我建议学生首先要做好今年的高考题目。老师要注重对当年考试大纲的研究。针对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两个新考点,建议学生一定要较早地介入学习,像文化经典《孔子》、《孟子》和《庄子》,学生可以对照原文及译文进行学习,学在前面;文学名著的学习,学生要尽量涉及原著的内容和内涵,了解文学名著的内涵后,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了解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整理/本报记者 海鹰 李晓平)


    作文


    “季节”写议论文可以很出彩


    ■点评人:陈毓秋(厦门一中教务处副主任)


    从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来看,我省今年以《季节》为题,还是不错的。这个题目比较平实,是考写作、不考阅读,考生只要不理解错误,都能写出不离题的作文。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个好写的作文题,这个题目文化内涵很深,联想空间很大,可供切入的角度很多。
    “季节”这个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人类文明的春天、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人生的四季、情感的四季等等。可以说,这个作文题,只要运用好联想和想像,写成议论文是可以出彩的。比如,可以这样考虑:四季有冷暖,通过季节与生命、人生的联想,写我们应把握好人生心态;季节的范围很广,商家有旺季淡季,农民春种秋收,又可以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像人生起落,我们如何面对;也可以由农民“不违农时”方有好收成,联想到我们应把握自己,在人生季节历经磨炼,才能成就自我;进而拓展到国家、民族腾飞,应顺应潮流等等。当然,看到这个题目,有一部分考生会直接描写自然,但是由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四季并不是十分分明,不少考生缺乏对四季的鲜活体验,再加上描写能力不强,这篇作文很容易流于肤浅。考生如果能将题目提升到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赋予季节象征性的意义,应该会发挥得更好。
    福建高考试题中作文一直是一块“试验田”,每年高考作文都出新。从这两年的作文题来看,在写作上对学生联想、推移、拓展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锻炼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说具体些,就是一个素材可以很多角度来用,具有较强推移和拓展能力的学生可以做到对素材的举一反三,在考场上,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把自己运用过的、熟悉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推移,写进作文,这就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发挥水平。
    (整理/本报记者 海鹰 李晓平)


    英语


    陷阱不多,较难拉开差距


    ■点评人:王庆华(双十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备课组组长)


    “听力带子念得太慢了!”考试结束后,一些学生向我发出这样的“抱怨”。这也代表了今年整份英语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题目偏简单。总的来说,我对这份考卷不是很满意——去年全省平均分97分,考卷难度系数0.64,我估计今年系数不会低于0.6,也就是说平均分会超过90分;而比较好的考卷,难度系数应该在0.55左右。
    单项填空总的来说挺简单,绝大部分是基础题,但22、27、28、33、35题不注意还是会搞错。特别35题,有的学生如果不能全取这一部分的分数,可能就是栽在这道题上。28题出得很好,一个传统的“问时间”的表述,很贴近生活,但高中期间学生基本没接触过这种提法,有的人可能已经忘了。
    一般来说,完形填空的后10题应是难啃的骨头,但今年的考题略嫌简单了些,让人有些失望。阅读理解好就好在题材广泛,分别涉及教育、环保、科普、广告、说明文等题材,提倡学生增加阅读广度;但设置的问题却不够刁钻,用学生的话讲,“陷阱不多”,比较难拉开差距。
    值得一题的是今年的书面表达题。2005届双十中学有位学生曾在厦门的报纸上发出倡议,号召毕业生把用过的学习资料捐给低年级同学。这次考的恰恰就是根据这样的倡议给报社写一封信,叙述拟开展的捐赠活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双十的一段佳话无意中“撞中”了考题。之所以说这个题目好,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我们提倡献爱心,将这种善举和高考考题结合在一起,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这道题考的是学生的身边事,只要大家平时注意细心观察,就不难言之有物,这也契合了我们考前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死读书,要关注热点问题,特别是环保、奥运、学生身边事等题材。
    (整理/本报记者 黄圣达 邵凌丰)


    数学(理工)

 

  “拦路虎”藏在选择填空题里


    ■点评人:赵祥枝    (双十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估计今年理科数学将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省平均分比去年下降,满分人数比去年增多。这与今年考题中几只“拦路虎”的特质有关。
    往年数学选择、填空基本没什么难题,个别题想“压轴”,最后也压不住学生。今年的“拦路虎”,恰恰藏进了选择、填空题里。选择第12题、填空第16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背景较新,学生感觉比较陌生,不少学生就此被吓住。当然,后面几道大题的第二问、第三问,大多也不是非常好啃,这就造成了今年理科数学试卷“压轴题”分布很广的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考试结束后,外界普遍反映此次理科数学试卷偏难。
    但事实上,这些“压轴题”并不难,难就难在思维能不能“拐个弯”。无论是选择第12题、填空第16题,还是解答第21题第二问,计算量其实都非常小,但如果思路不对,计算就会很复杂,不少学生在这上面折腾了很多时间。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考能力”,对于一些参加过数学竞赛、水平中等偏上的学生来说,做起这样的试卷会得心应手;但对于死读书的学生而言,答题就会比较吃力。
    出人意料的是最后一道解答题。作为全卷的“压轴”,往年这一题总是比较难,今年却明显比前两年简单得多;所以,我估计今年全省得满分的考生应该会比较多。
    总的来说,今年理科数学卷的难度与双十平常的练习差不多,甚至比热身考要简单些,但是又比省、市质检的考题要稍微难一点。我本人喜欢这样的试卷——能够拉开差距,做起来不会太乏味。
    (整理/本报记者 黄圣达 邵凌丰)


    应用题考函数出人意料
    ■点评人:苏醒民    (厦门一中理科数学备课组组长)


    今年的数学题还是延续了福建省一贯命题风格,较为稳重,计算量比往年少,应变能力也比往年弱些。
    首先,选择题是大部分考生能接受的,只有最后一题(第十二题)比较灵活一点,出题也较新颖。填空也是最后一题,考查数学关系,最困难的是要答全。命题上有所创新,不仅要求学生要理解数学本质,而且文字上比较难读懂,这可能是整张试卷得分率最低的。这样的题型角度新,问题也泛,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今年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衔接,新旧教材都会涉及,但这题没有体现。其他填空题不难,都是学生平时训练过的。
    其次,后面的大题与全国和福建前几年的考题相比,题型比较老旧。第一题是三角题,没什么变化。第二题考的是立体几何,按从易到难的顺序看,这题更适合和第三题对调一下。该题与往年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及时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就容易出错,很多学生可能会在这被难住,影响到后面题目的解答。其实,后面的解析几何还更简单。
    这次应用题考的是函数,出乎我们的意料,让人无所适从。去年大部分省市的应用题考的是概率,很少考函数,福建就是这“很少”中的一个。大家都以为今年应该会考概率,但是竟然让所有人都扑空了,而且整张试卷考概率的就不多,只有选择题涉及一点,让人很纳闷。后面三题分别是解析几何、数列、函数与倒数的综合应用,这些题与一线老师的估计都差不多,出题的方式和背景变化不大。尤其是最后一题,按照《考试说明》看,难度要提高,但是没有。
    明年开始用新教材,应该说学好数学,还是要打牢基本功,理解透数学的本质和原理。
    (整理/本报记者 李晓平 海鹰)


    数学(文史)

 

  计算量减少 思维量增大


    ■点评人:赵祥枝    (双十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与理科数学试卷不同,今年学生普遍反映文科数学考得挺不错。总的来说,我觉得今年文科数学卷出得很平稳,难度不大。
    事实上,数学(文史)考题有不少是由数学(理工)的考题改造而来的,改过后,难度明显下降。例如,填空的“压轴题”,即第16题,文科卷和理科卷几乎一模一样,相差的仅仅是理科卷要求找出三个例子,而文科卷只需要找两个;但或许就是这样一点差距,让文科的考题显得不那么棘手。当然,和理科卷一样,文科的选择第12题、填空第16题,也都需要经过一番思维的转换,考题设置者可能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题目拉开层次。
    同样的,文科数学卷后面6道解答题,不少题干看上去和理科卷相似,但提问部分经过改造后便大相径庭。例如理科试卷第21题的第2问可能会把考生吓住,文科试卷相似的21题则是比较常规的问法,学生完全可以解决。总的来说,文科数学试卷后面6道解答题都比较平稳,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完甚至还能留点时间。
    我觉得,今年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数学试卷,与往年相比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计算量减少、思维量增大,这或许会是今后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趋势。(整理/本报记者 黄圣达 邵凌丰)


    政治

 

重视基础性和综合性


    ■点评人:宋征    (厦门一中高三备课组组长)


    今年高考政治试卷有两大鲜明特色,重视基础性和综合性。考题首先是非常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考察,考生只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落实好复习考点,应该说试题的难度不大。在综合性方面,试卷鲜明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新农村建设、消费税等重大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在试卷中有所体现,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政治所包含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之间学科类的综合也很鲜明;而学科间的综合来说,这份试卷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今年出现的新题型,从历史史实直接转换到政治学科问题,这对文科综合试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虽然题目有明确的知识板块指向,考生比较容易获得答题方向,但是这样的题目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学科转换能力,不仅考察了考生的审题能力,还把历史和政治两门学科一起考了。
    从今年的政治考题来看,考生如果在备考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解题、时政热点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份试卷考生就会完成得比较好。
    从这两年的政治命题来看,除了考察基础之外,能力始终是考察的重点,因此,在高三的政治教学中,老师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等等。我们的经验是,平时不要过多地追求练习量,而是要挑选出典型练习,讲评到位,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备考中建议学生不要“独门独户”,而要多“串门”,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要“串门”,政治所包含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也要多进行学科类的“串门”,这样才能应对新题型,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整理/本报记者 海鹰 李晓平)

 

历史

 

重视对考生进行文明史观的考察


    ■点评人:张建群    (厦门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今年历史卷的一大变化是,材料题阅读量比去年试卷增加了两倍,同时,古文的阅读量加大了,像在选择题部分,就突出地显示了材料的作用,这使得考生的思考时间增加了不少。今年的历史卷非常重视“周年问题”和“次周年问题”,比如选择题的14题至17题,考的是中国古代至近代军队性质的演变,今年恰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次周年问题”则考了1956年至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情况。从选择题来看,今年的试卷依然十分重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历史试卷都十分重视对考生进行文明史观的考察,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融合是这两年高考历史卷的考察重点。
    今年的历史试卷给我们显示了一些新动向,下一年度,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强化训练,而不要过分强调时政热点。
    从今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反猜题,试卷有意避开了时下最热的时政热点,而着重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所以,从这两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来看,考生备战依然要“重基础、重能力”,强调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紧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备考中,我们依然强调以中华文明史为主线,强调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历史学科中的热点知识,如生态环境史、民族法制史、在世界整体下的中华文明史等等都是备考的重点内容。
    (整理/本报记者 海鹰 李晓平)


    地理

 

整体平稳,没有偏题怪题

 

  ■点评人:程道生(双十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和去年差不多,整体难度不高,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大部分考生而言相对比较容易。最重要的一点是,去年的试题中有一两道偏题、怪题,今年的试题则是整体平稳,没有偏题与怪题,基本都在大纲的范围之内,也没有超出考生复习的范围之外。所以很多考生甚至都会感觉今年的题目较为容易,而选择题则是尤为容易。
    但这并不代表今年的题目就没有瑕疵。今年试题的问答题中,有一两道小题的题意表达并不是特别清晰,甚至可以说问题本身就是不确定的。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很可能因此而找不到任何角度切入,从而造成审题和答题都受到一定的阻碍。
    考生感觉考得不错。但自我感觉是一回事,真正到试卷上答题又是另一回事。考题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陷阱,所以考生想答出来容易,想将答案讲全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平时对知识点有较好积累和熟练掌握,才能自如应用、选择。
    (整理/本报记者 邵凌丰 黄圣达)


    物理


    死背公式大量做题反而难考好


    ■点评人:郑仁文(厦门一中物理调研组组长);方加新(厦门一中高三物理备课组组长)


    我们用的理科卷是全国统一卷(Ⅰ卷)即教育发达地区的考试用卷,物理又往往是理科综合卷中难度最大的。今年物理的题型、难度和知识点与去年相当,只是在题型的叙述上有变化,有不少题平时都练习过,只是叙述方法不一样,因此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今年的物理平均分可能会低于去年。例如最后一题实际就是两个荧光屏的垂直,不比去年的压轴题难,而且还可能比较简单,但是难以读懂,学生如果没有找到“破题点”,没有及时建立起物理情景,就很难解答出来。
    今年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在实验题上,往年的实验重点都是在考查电力、电学设计上。但是今年第一个实验题考的是电子仪器示波器的应用;第二题考力学,源于动量守恒原理,给出一个信息,考生要从信息中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这样的题型考生可能会不适应,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知识点都是书本要求的,很多人可能以为示波器不重要、不会考,但偏偏考到了,这就给教学指出了导向,就是:认真做实验,理解实验本身。
    今年的题型重点避开了常见题,往年碰撞类的题型少,但今年动量与能量结合的题就出了两道。总的说,今年的物理卷出得不错,真正考察考生的能力,那些真正掌握物理原理的考生能考高分,但是那些背公式、大量做题的考生未必就能得高分了。这也给一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备考指出了导向,就是要读懂物理本质,不要猜题,不搞题海战术,不搞试题模仿。这也是将来考试的发展趋势,去年已经有点苗头了,但今年更明显了。
    (整理/本报记者 李晓平 海鹰)


    化学


    题型回归传统,难度略微提高


    ■点评人:蔡前兵(双十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今年化学试题难度比去年要大一些。一卷中的第9题、第10题和第12题这三题是概念性很强的计算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二卷的第26题与第27题两个推断题也比较难,题目以能力立意,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口不太明显,如果抓不住这不太明显的突破口,那就要反复分析对比才能推出答案,急于求成的同学可能欲速则不达,若是心理素质又不强,那就有可能因慌失智,最后与答案无缘。不少考生反映,他们在考试中卡在这两个推断题上的时间较长。
    这次试题的题型可以用“回归传统”来概括。试题中并没有出现较为新颖的题型。题目甚至不回避高考曾经考过的题目,有的还是课本上的题型。比如27题就和高三化学课本第89页的习题二的题型相同;而28题则是根据1991年高考题第32题改造而成的。虽不回避,但改造过的题目难度都要大于原题。这样的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也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所以,这次试题的题型尽管都很常见,但考生如果没有较高的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很难拿到高分。
    试题布局和去年相同,二卷延续了往年的风格,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实验与有机作为主体进行考察。但试题有意回避了工业生产、能量、电化学和实验探究等一些大家看好的热点考试内容,知识覆盖面并不太大。从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上看,去年的化学用语侧重于考查化学方程式,今年则将重点放在了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上。在能力考查上加大了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整理/本报记者 邵凌丰 黄圣达)


    生物


    不难不刁,命题质量高


    ■点评人:赖文旺 (双十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连续七年进行高三生物教学工作)


    不少考生在考试结束后都对生物这一科给出了“没什么困难”的评价。这也真实反映出今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不难不刁。这样的试题对考生对老师都是一种帮助和提高。
    今年高考生物试题,可以说是历年来命题质量最高的一次。一方面是完全贯彻了大纲的教学要求,对基础知识和考生能力进行了最为全面的考察;另一方面,试题既突出了重点和主干知识,又兼顾了其他方面的知识,知识点的分布可谓全面合理。应该说,这次考试完全达到了培养考生的素质,为考生建立起生物学基本理念和思想的目的。而且这次考试对考生的区分度也较好——如果是平时学习较为严谨、认真的考生,基本知识掌握得扎实且有一定能力,这一次考试就会答得非常好。
    从具体各个题目来分析,这次考试的得分率应该会比往年高。一方面,今年的题目与去年相比更为细化、微观。去年的生物试题,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太泛太大,学生在看完题目之后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这道题目该从哪里开始答起,就算是做完了整道题目往往也怀疑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甚至还会心里发毛。而今年的题目在这方面就有了改观,细化之后的题目让考生在看完题目之后容易切入,思考之后就能理出头绪来,有一条连贯的思路可以答题,而且对于这条思路,考生们会比较有信心,所以不少考生才会做出“没什么困难”的评价。另一方面,今年试题的文字表达量比去年要少了许多。但这并不代表思考量的减少,每一道题目都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整理/本报记者 邵凌丰 黄圣达)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
·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
·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
·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高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
·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
·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截至2007年3月15日
·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
·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
·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 港大等位列三甲
·开设港、澳、台、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
·开设港、澳、台、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
·部分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
·全球MBA百强榜出炉
·2003-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江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四川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浙江省大学前7名排行
·2003-2007年山东省大学前12名排行
·2003-2007年辽宁省大学前12名排行
·2003-2007年吉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陕西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江苏省大学前13名排行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
·2003-2007年湖南省大学前6名排行
·2003-2007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河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河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上海市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
·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名单
·2007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清华大学连续
·2007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一览表
·200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隆重揭幕
·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医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文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农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历史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理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经济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教育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管理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哲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